作者:郭亮增
「郭醫師!上次打的那個藥很有效,可以再幫我打一次嗎?」這是我在門診最常聽見的一句話,也是讓我最為難的一句話!
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
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
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
實證研究證實:高壓氧可以加速燒燙傷傷口癒合
作者:郭亮增醫師
由於高壓氧治療對於急性燒燙傷的角色已經很明確。故本篇重點主要針對亞急性及穩定的燒燙傷病人。
先說結論:
1. 高壓氧可有效縮短燒燙傷口癒合時間約三週。
2. 高壓氧可以緩解燒燙傷造成的疼痛。
3. 高壓氧適合燒燙傷面積不大,意識清楚,生命跡象穩定的病人。
4. 高壓氧是輔助性治療,不應為了做高壓氧而犧牲了燒燙傷基本治療。
傷口癒合部分,主要參考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 (CDSR)於2004年發表的《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thermal burns》。
本篇系統性回顧收錄了兩篇隨機分派試驗 (RCT),第一篇文獻指出,使用高壓氧與否,跟死亡率,開刀次數,住院天數都沒有關係。第二篇文獻指出,使用高壓氧的組別,較沒有使用高壓氧的對照組,傷口恢復快了約24天 (19.7 天 vs. 43.8天)。
由於高壓氧治療對於急性燒燙傷的角色已經很明確。故本篇重點主要針對亞急性及穩定的燒燙傷病人。
結論
先說結論:
1. 高壓氧可有效縮短燒燙傷口癒合時間約三週。
2. 高壓氧可以緩解燒燙傷造成的疼痛。
3. 高壓氧適合燒燙傷面積不大,意識清楚,生命跡象穩定的病人。
4. 高壓氧是輔助性治療,不應為了做高壓氧而犧牲了燒燙傷基本治療。
傷口癒合
由於兩篇文獻的品質都不高,而且只有兩篇,所以需要更多、更大型的隨機分派試驗才能對這個問題作出結論。截至目前為止,並沒有更新的文獻發表。
這個月剛於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 發表的文章《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attenuates central sensitization induced by a thermal injury in humans 》,探討高壓氧治療對於燒燙傷造成疼痛的治療效果。
結果發現,使用高壓氧治療,可以有效減少病人身上疼痛敏感的區域。換言之,高壓氧治療對於減少燒燙傷造成的過敏感性疼痛是有效的。
在燒燙傷中,常會伴隨吸入性傷害及一氧化碳中毒。使用高壓氧治療,主要是可以加速一氧化碳的代謝,減輕之後神經症狀的併發症。然而,雖然使用高壓氧已經是一氧化碳治療共識,但是其實並沒有明顯的證據支持。
以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 (CDSR)於2011年 發表的《Hyperbaric oxygen for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》,探討高壓氧治療一氧化碳的效果。
本系統性回顧收錄六個隨機分派研究,總共1361個病人。結果發現使用高壓氧治療的病人,發生後續神經併發症的機率並沒有比較低。但是由於大部分的隨機分派研究都有缺陷,所以並無法做成結論。
作者在結論的地方也有提到,由於不是每個醫院都有高壓氧設備,加上使用純氧治療一氧化碳中毒也有一定的效果,所以對高壓氧的使用就不是那麼推薦。
由孫一峰醫師的網誌可知:使用高壓氧時實行急救不易,兼以國內高壓氧艙少專用之呼吸器可治療有呼吸管之病人。所以燒燙傷急性期並非是高壓氧治療介入的時機,應該以穩定生命徵象及標準的燒燙傷治療為主。
所以,高壓氧的治療,應該針對生命徵象穩定的燒燙傷病患。
標準的燒燙傷治療,包括清創、植皮,配合高壓氧治療輔助,可以有效縮短傷口癒合的時間。
更多資訊可以參閱嘉義長庚高壓氧治療中心網頁。
緩解疼痛
這個月剛於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 發表的文章《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attenuates central sensitization induced by a thermal injury in humans 》,探討高壓氧治療對於燒燙傷造成疼痛的治療效果。
這個隨機分派研究總共收錄19個病人,分兩組,分別接受一般氧氣及高壓氧治療。
結果發現,使用高壓氧治療,可以有效減少病人身上疼痛敏感的區域。換言之,高壓氧治療對於減少燒燙傷造成的過敏感性疼痛是有效的。
一氧化碳中毒
在燒燙傷中,常會伴隨吸入性傷害及一氧化碳中毒。使用高壓氧治療,主要是可以加速一氧化碳的代謝,減輕之後神經症狀的併發症。然而,雖然使用高壓氧已經是一氧化碳治療共識,但是其實並沒有明顯的證據支持。
以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 (CDSR)於2011年 發表的《Hyperbaric oxygen for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》,探討高壓氧治療一氧化碳的效果。
本系統性回顧收錄六個隨機分派研究,總共1361個病人。結果發現使用高壓氧治療的病人,發生後續神經併發症的機率並沒有比較低。但是由於大部分的隨機分派研究都有缺陷,所以並無法做成結論。
作者在結論的地方也有提到,由於不是每個醫院都有高壓氧設備,加上使用純氧治療一氧化碳中毒也有一定的效果,所以對高壓氧的使用就不是那麼推薦。
燒燙傷什麼時候開始建議使用高壓氧?
所以,高壓氧的治療,應該針對生命徵象穩定的燒燙傷病患。
標準的燒燙傷治療,包括清創、植皮,配合高壓氧治療輔助,可以有效縮短傷口癒合的時間。
徵詢專業醫師再使用
高壓氧使用,還是有一些禁忌症跟併發症,這些孫醫師的網誌也寫得很清楚了,這邊就不贅述了。由於不是每個人的狀況都適合高壓氧治療,建議還是要跟專業的醫師討論,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。
更多資訊可以參閱嘉義長庚高壓氧治療中心網頁。
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
年輕醫師的研究活路:Systematic Review&Meta-analysis
作者:郭亮增醫師 (Liang-Tseng Kuo, MD)
對新世代的醫師來說,研究是被要求的不可或缺的。可是,平常工作那麼忙,開刀、照顧病人都來不及了,怎麼會有時間來整理資料、撰寫論文,更不用說還要進實驗室,和米奇培養感情了。
然而,不管是臨床病人資料,還是實驗成果,雖然是「你」花了時間和精神操作整理,但那畢竟不是你的,正所謂出錢的是老大,資源都是老闆教授的,所以你的一舉一動都得看大老臉色,仰人鼻息。運氣好,讓你掛上第一作者 ; 運氣不好,為人作嫁也是剛好而已,因為你就是沒有資源。
難道年輕人,真的就只能被剝削了嗎?其實你可以選擇另外一條路:Dry lab。
Dry lab 顧名思義,就是不用把自己弄濕,那要怎麼抓到你要的大魚呢?沒錯,就是靠電腦。隨著電腦網路世代的發達,資料分析科學日益興盛。大量資訊的出現,就產生了新的研究型態:一則是資料庫分析,另一則就是今天要說的系統性回顧(Systematic review, SR)。(什麼?你說還有meta-analysis,我認為那只是SR研究的一部分,只是大家後來都把前面的重要性忽略了。)
開始討論科學的第一步,就是要搞清楚定義。先定義兩個名詞:Systematic review 和Meta-analysis
1. 統合分析 (Meta-analysis) : 將各文獻的資料做統合,呈現結果。
2. 系統性回顧,英文是Systematic review, 不是Systemic review(這是很容易犯的錯,也是當年我的老師糾正我的第一件事),簡稱SR。從字面上來看,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意思:「有規律、有方法、有系統的(Systematic)來搜尋回顧(Review)文獻。」
從1960年代開始的每週一篇隨機分配試驗文章,到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每天超過百篇隨機分配文章發表,文獻發表的速度遠遠超過一般人閱讀的速度。而且更令人困擾的,針對同一問題的文獻,偏偏還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情況,往往花了一堆時間,你還是無法找到答案。
那要怎麼在有限的時間內,快速獲取相關議題的解答呢?於是乎,就有學者想出了統合分析的研究方法,再搭配系統性回顧,跟文獻評讀,針對特定議題,做出解答。這也就構成了現今實證醫學的雛形。
讓讀者能短時間獲取高品質的醫學知識,這就是撰寫SR的目的及用意。
SR用一定的規則、方法,有系統性的去搜尋文獻(多資料庫、不分文獻語言、未發表資料)。之後挑選適合的文獻,對其進行研究方法的評讀、品質的檢視。由於SR在文獻選取及文獻評讀均需要兩個以上的作者,所以可以減少誤差的產生。
Review通常是由單一作者,綜合個人經驗及文獻,針對特定主題做的回顧。由於單一作者的因素,選取文獻較不易客觀,容易產生誤差,結論可信度容易打折扣。
Meta-analysis是SR進行的最後一步。如果文獻的品質符合要求,而各文獻之研究組成、資料結果、單位沒有太大差異的話(異質性低),才會進行meta-analysis,做最後的分析。打個比方來說,五個不同品種的柳丁可以做統合分析,但如果是三顆蘋果和兩顆柳丁,你如果硬是要將他們合在一起的話,那可能就會怪怪的。
沒錯,現實就是那麼殘酷。SR的過程就是要把品質差,不適合的「老鼠屎」剔除,然後再由 Meta-analysis 萃取出精華。
所以如果SR做完發現異質性(Heterogeneity)相當高,有時候甚至不會考慮做meta-analysis,以免產生誤導的結果。只是現在的人卻反過來追求meta-analysis了。
SR之所以位在證據金字塔的最頂端,是因為它的研究方法固定且嚴謹。因為如果不嚴謹,所產生的meta-analysis的結果就不可信。所謂「garbage in, garbage out.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從另外一件事情可以看到SR品質的重要性。執實證醫學界牛耳的 Cochrane Review有時會出現其他雜誌已經刊登過的題目,這是因為他們只相信自己做出來的SR的品質。Cochrane Collaboration 做出來的SR,絕對是遍尋人間可得的文獻(不分語言,不分形式,甚至連未發表的資料都要找到),進行嚴格的文獻評讀後,才產出的。因為唯有這樣,meta-analysis的結果才可信。
再強調一次,唯有確實的執行SR的研究方法,才能確保meta-analysis的結果可以相信。
想進行SR之前,你必須先準備幾個東西:
結論
- Dry lab 研究進入成本低,是年輕醫師研究世代的機會。
- 系統性回顧提供臨床問題迅速解答的機會。
- Meta-analysis的價值建立於高品質系統性文獻回顧的基礎上。
- 文獻搜尋、評讀技巧是寫作SR所需必備的能力。
現況
對新世代的醫師來說,研究是被要求的不可或缺的。可是,平常工作那麼忙,開刀、照顧病人都來不及了,怎麼會有時間來整理資料、撰寫論文,更不用說還要進實驗室,和米奇培養感情了。
然而,不管是臨床病人資料,還是實驗成果,雖然是「你」花了時間和精神操作整理,但那畢竟不是你的,正所謂出錢的是老大,資源都是老闆教授的,所以你的一舉一動都得看大老臉色,仰人鼻息。運氣好,讓你掛上第一作者 ; 運氣不好,為人作嫁也是剛好而已,
難道年輕人,真的就只能被剝削了嗎?其實你可以選擇另外一條路:Dry lab。
Dry lab 顧名思義,就是不用把自己弄濕,那要怎麼抓到你要的大魚呢?沒錯,就是靠電腦。隨著電腦網路世代的發達,資料分析科學日益興盛。大量資訊的出現,就產生了新的研究型態:一則是資料庫分析,另一則就是今天要說的系統性回顧(Systematic review, SR)。(什麼?你說還有meta-analysis,我認為那只是SR研究的一部分,只是大家後來都把前面的重要性忽略了。)
必也正名乎
開始討論科學的第一步,就是要搞清楚定義。先定義兩個名詞:Systematic review 和Meta-analysis
1. 統合分析 (Meta-analysis) : 將各文獻的資料做統合,呈現結果。
2. 系統性回顧,英文是Systematic review, 不是Systemic review(這是很容易犯的錯,也是當年我的老師糾正我的第一件事),簡稱SR。從字面上來看,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意思:「有規律、有方法、有系統的(Systematic)來搜尋回顧(Review)文獻。」
資訊爆炸的時代更需要 Systematic review
從1960年代開始的每週一篇隨機分配試驗文章,到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每天超過百篇隨機分配文章發表,文獻發表的速度遠遠超過一般人閱讀的速度。而且更令人困擾的,針對同一問題的文獻,偏偏還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情況,往往花了一堆時間,你還是無法找到答案。
那要怎麼在有限的時間內,快速獲取相關議題的解答呢?於是乎,就有學者想出了統合分析的研究方法,再搭配系統性回顧,跟文獻評讀,針對特定議題,做出解答。這也就構成了現今實證醫學的雛形。
讓讀者能短時間獲取高品質的醫學知識,這就是撰寫SR的目的及用意。
SR和一般的Review有何不同?
SR用一定的規則、方法,有系統性的去搜尋文獻(多資料庫、不分文獻語言、未發表資料)。之後挑選適合的文獻,對其進行研究方法的評讀、品質的檢視。由於SR在文獻選取及文獻評讀均需要兩個以上的作者,所以可以減少誤差的產生。
Review通常是由單一作者,綜合個人經驗及文獻,針對特定主題做的回顧。由於單一作者的因素,選取文獻較不易客觀,容易產生誤差,結論可信度容易打折扣。
Meta-analysis是SR進行的最後一步。如果文獻的品質符合要求,而各文獻之研究組成、資料結果、單位沒有太大差異的話(異質性低),才會進行meta-analysis,做最後的分析。打個比方來說,五個不同品種的柳丁可以做統合分析,但如果是三顆蘋果和兩顆柳丁,你如果硬是要將他們合在一起的話,那可能就會怪怪的。
我聽說不一定可以做 Meta-analysis, 是真的嗎?
沒錯,現實就是那麼殘酷。SR的過程就是要把品質差,不適合的「老鼠屎」剔除,然後再由 Meta-analysis 萃取出精華。
所以如果SR做完發現異質性(Heterogeneity)相當高,有時候甚至不會考慮做meta-analysis,以免產生誤導的結果。只是現在的人卻反過來追求meta-analysis了。
SR之所以位在證據金字塔的最頂端,是因為它的研究方法固定且嚴謹。因為如果不嚴謹,所產生的meta-analysis的結果就不可信。所謂「garbage in, garbage out.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
從另外一件事情可以看到SR品質的重要性。執實證醫學界牛耳的 Cochrane Review有時會出現其他雜誌已經刊登過的題目,這是因為他們只相信自己做出來的SR的品質。Cochrane Collaboration 做出來的SR,絕對是遍尋人間可得的文獻(不分語言,不分形式,甚至連未發表的資料都要找到),進行嚴格的文獻評讀後,才產出的。因為唯有這樣,meta-analysis的結果才可信。
再強調一次,唯有確實的執行SR的研究方法,才能確保meta-analysis的結果可以相信。
我想寫SR, 我需要準備什麼?
想進行SR之前,你必須先準備幾個東西:
- 一台電腦,數顆硬碟。(隨時備份,以免心血付諸東流。)
- 文獻搜尋、文獻評讀的技巧。
- 建立自己的團隊。(多人工作,降低誤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