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顯示具有 學習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學習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

《教學的技術》實體班心得- 以終為始、打通任督二脈的一堂教練課

作者:郭亮增




這是一篇遲到的心得,也是反芻思考了一個多月的心得。

當初憲福推出 「教學的技術」這堂課的時候,第一時間,我並沒有報名。我在猶豫,因為我的心中其實有兩大疑問:


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

上完《故事魔法力二》的三層體悟

作者:郭亮增醫師




跟不少人一樣,大學以前的求學生涯基本上是在補習班度過的。在許多老師中,我最記得是教數學的補習班老師。不是因為他教最好,也不是因為自己數學考最好,可能是他說了很多故事,其中某些故事,甚至在午夜夢迴還會被笑醒!你說有沒有那麼誇張,就是這麼誇張。現在細細回想,原來這就是「故事的力量」。
在一場演講中,或許你不會記得講者說了什麼重點,但是好講者會讓你永遠記得那時的感覺。

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

Believing is Seeing 寫在<說出生命力>之後

作者:郭亮增




這次參加了由劉大潭希望工程關懷協會所舉辦的<第三屆說出生命力講演比賽>,擔任輔導組的工作人員。活動前家人因為意外住院,打亂了行程,幾經思量,處理完事情後,我還是如期出現在會場。我其實不太好意思讓大家知道這個狀況,因為我覺得我蠻自私的。活動結束後,跟大多數工作人員的心情一樣,我以為我是來幫助大家,但是其實受益最大的是自己。

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

新思惟演講與技巧工作坊與演講大賽心得


作者:郭亮增




看到這次特別的互動實作,我退縮了


某天,信箱裡躺著新思惟國際的通知信:「演講與技巧工作坊開始報名囉....」。點進去一看,看到是蔡校長跟楊斯棓醫師兩位國際級講師擔綱授課時,沒有半點懸念,讀卡機都已經出鞘,準備要砸錢了。偏偏,那時候網路有點lag,郵局網路ATM網頁開不起來,等待網頁的同時,順便仔細看看這次新的工作坊在做什麼。當讀到「三分鐘演講大賽」的字眼,馬上毫不猶豫的先把讀卡機抽掉,然後把新思惟的網頁關掉,不敢再繼續往下看。

心中吶喊著:「打死我都不要去上這個內容,這壓力也太大了吧~~」

但是事情往往沒有我這個憨人想的那麼簡單。


換我要面對新思惟聽眾


後來的一件事情,讓我重新思考報名這堂課。這是一個很直接的理由,就是小弟我要在新思惟課堂上講課了。一想到新思惟滿意度爆表的「口碑」,還有自己必須面對「新思惟」聽眾,真的是壓力超大的。一方面,深怕自己丟臉 ; 另一方面,更怕自己砸了新思惟:「有種、有料、有趣」的招牌。

認識我的人都知道,我是個害羞內向,沈默寡言的人。平常要跟我聊天其實有點難,因為我話真的很少 (打字還打得比較多),用字也很精簡。熟的人也只能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,更不用說不熟的人。話說之前某同學跟精神科老師合作的研究,來調查醫學生亞斯伯格症的發生率,做完問卷後,我還被告知要去跟老師聊一下,因為我的分數實在太高了,只是後來也不了了之。

一般職場上的文獻報告、病例討論,這些半制式的報告,靠些花拳繡腿還勉強混得過去。要叫我做個非學術的報告其實已經有點困難,更不用提要面對這一群胃口已經被新思惟養大的聽眾。自己沒有先練練怎麼去上台,實在是有點慌啊 。

於是,開始接觸了一些教上台做presentation的書籍,但是看再多的書,心裡也始終不踏實,再怎樣都還是比不過「以戰養戰」的實地演練。

於是下定決心,開始「準備」報名這堂工作坊。


千呼萬喚「始」出來


終於,在某個無聊晨會的早上,總算讓我等到了第三梯的開課通知。也顧不得講者還在努力的催眠大家,我硬是跑到了辦公室,找了一台電腦,立馬完成了報名的動作。後來才知道,竟然還讓我搶到了「頭香」。

別堂課的頭香可能沒啥了不起,這堂課的頭香,可真是會讓人爽到發抖的。


正課,開始一連串的驚奇


蔡校長的演講,開始了這堂課。讓我見識到同樣的主題,用不同的表現方式,竟然會有那麼大的落差。不落於俗套,才能吸引聽眾,建立個人品牌,展現自我價值。

另一個本日的主角,楊斯棓醫師,更是令人驚嘆!!!

身為「十二杯長老王冠欽」的同學,早早就開始追蹤斯棓醫師。從其部落格中的紀錄及同學的心得回饋中,也可以窺見他帶活動、讀書會、簡報課的身影。但再多的文字紀錄,都比不上自己親身體驗一遭。

跨界活動的講課,也只能表現他一部分的才華,但已經讓人知道他處理「演講奧客」的功力。

本日的課程,從簡報上舉例子向同學說明哪些手法,可以讓演講生動,更重要的是,他也把這些手法就融入在課程活動中:破冰、小組競賽、積分搶答、文字紀錄、畫圖...等,同樣的手法不是沒體驗過,但是斯棓醫師用得更加純熟,更加讓人舒服,而且一點壓迫感都沒有。(有些人一直帶活動的方式是會讓人壓力很大的。)




最後,他用自身的經驗,鼓勵大家:沒有舞台,就自己創造舞台。

新思惟國際創造了這個舞台,讓參與的人從這個舞台磨練出去,更有機會發光發熱。


演講大賽 ,爽到發抖





本次課程的最大亮點,就是三分鐘演講。三分鐘演講很難,難在那麼短的時間,要能夠抓住亮點,還得撼動人心。賽前兩週,又得知自己是第一個上場的「頭香」,那種壓力真的要逼死人了。

賽前準備,本來想將比較硬的題目,跟大家都能理解的運動串在一起。但是,改著改著,把比較硬的開頭改掉了,卻也搶了後段的風采,變得有點頭重腳輕了。

這裏還是要謝謝斯棓醫師跟蔡校長給我的建議,加上同學的回饋,讓我可以知道自己哪裡做到了,哪裏不足。此外,觀察27個同學精湛的演出,也真的讓我打開了視野。給他們意見的同時,我也從一開始不太會寫評論,進步到最後還可以補上幾張手繪圖...XD 

正視自己的缺點,持續改進,這也是我來上這堂課的目的。


最恐怖的是,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


後來自己冷靜地思考之後,才赫然發現,自己雖然也練了不少次,但是其實都是在「改投影片」,真正站在聽眾面前的練習,幾乎等於零。真正上場的時候,還是不敢正視觀眾的眼睛,講話也一直抖,哈,想起來其實還蠻丟臉。很多時候,你知道要做什麼準備,但是沒有落實,還是沒有用。但是人家就是可以把這些事情落實,這就是強者為何是強者的原因。

後來看了戴大為醫師夫妻檔苦練二、三十次的心得,自己還真是覺得慚愧,也難怪人家會得到演講王大獎。

關於評論王,我自己耍了點小心機。因為自己實在太看好戴大為會得演講王,我猜想校長不會讓獎項落在同一個人身上,雖然他寫的也很好,我還是沒拿他寫的去上傳。(揣摩評審的心意,這是從別堂新思惟的課學來的...XD)




參加新思惟,結交新朋友





本日另外一個最大的收穫,是認識了戴大為醫師跟何佳蓉醫師。和戴醫師本來就認識,和他們夫妻倆一日相處後,讓我們的友誼更進一步。夫妻倆雙劍合壁,一起來約會,沒有留下遺憾,同進同出更是讓人感動。下次我也要帶老婆一起來上課,一同成長。


課程之後 ,身體力行


課堂上學得了很多方法,但是沒有實地運用都只是紙上談兵。我是屬於反應慢的那一型,沒辦法一次全盤到位,我只能要求自己,一次比一次改善進步。

我也決定要去多多爭取自己的舞台,以戰養戰,讓自己持續進化,希望有天也能夠發光發熱。


後記


課後需要繳交一份作業,就是三分鐘演講的影片。只是自己一連幾天的值班跟開刀,實在是沒力氣錄了。但是想到「堅持」這件事,還是在值班開完刀之後,硬是一個人在會議室對著螢幕跟錄影機錄到深夜兩點把它完成。

(只是錄完之後也沒力氣將桌椅跟燈光復原了,在此要對隔天開會的學弟說聲抱歉....XD)



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

三分鐘講稿

作者:郭亮增





大家好,我是郭亮增。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人生馬拉松-42.195的故事。

為了挑戰自己,半年前,我開始練習跑步,練習三個月後,參加了第一場比賽。跑步的過程,其實是有點無聊的,因為要重複同樣的動作,維持好幾個小時。

在這過程中,如果被別人超過,很自然地就會想要再超回來,特別是以下兩種人。一種是正妹,當你看她從身旁超過,你自然會努力趕上,再多看她幾眼也好。另外一種則是,毫不起眼的阿桑,被她超過,你一定會很不服氣。我好歹也是熱血男兒,怎麼可以丟臉呢?不過這種憤慨,也只能多撐10秒,最後你只能眼睜睜的看她離你越來越遠。當天,我就是被畫面這位媽媽海放.....

完賽的時候,剛好分別遇到畫面中的兩位主角,為了讓自己更進步,我決定向他們請教馬拉松的經驗。你們覺得,我會向誰請教呢? (@#!@#$,我那麼害羞,當然是跟前輩請教囉!!)

和前輩聊天的過程中,我領悟到其實成功的三個重點:就是目標,策略,堅持。


目標


第一是目標。要跑全馬,還是五公里快樂體驗組,自己決定。然後,根據目標,準備好自己。前輩每個禮拜跑三天,連跑20年,我只跑三個月,當然是被海放的份。


策略


第二是策略。目標不同,策略不同。如果是要跑短跑,就應該使盡吃奶力氣往前衝,如果是跑馬拉松,一開始就全速前進,只會提早氣力放盡,甚至無法完賽。特別是初次參加比賽,受現場氣氛感染,這是很容易發生的錯誤。


堅持


最重要的是堅持。有太多理由可以讓我們沒辦法順利完賽。天氣,體力,疼痛。就算一開始很順利,越跑速度越慢,腳步越來越沈重。遇到撞牆期,全身酸痛,痛不欲生,簡直是生不如死。

然後呢?難道你就放棄了嗎

這時候,需要適度的調適和補給,就算用走的也沒關係,一旦度過這個困難,堅持到底,成功就在眼前。

最後做個總結,你想要成功嗎?
你必須先選定目標,準備好自己。訂定策略,最後是堅持到底,成功自然到來,


謝謝大家。



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

晨間隨筆:我該去念研究所嗎?

作者:郭亮增



緣起:看到網路新聞:「博士念七年終於畢業,他想撕掉證書大罵。」,再想到自己近兩、三個月來內心的角力,心中有感,分享給大家。


結論


  1. 學歷不等於能力,能力遠重要於學歷。
  2. 確定學習目的,選擇適合策略。
  3. 考慮機會成本。
  4. 勇敢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


我該不該去唸研究所?


這個問題應該換角度看。

「學校對你來說意義是什麼?」
「你進學校唸書的目的是什麼?」

問題的答案,每個人都會不同。而且會因為年紀及外在環境不同,也會有不同的答案。(如果你的身份是學生,那請乖乖唸書,只是讀書之餘,更要尋找自己的興趣。)

所以我們把命題假設更縮小一點。
我有穩定的工作,但是單位希望我去唸書,我應該再去學校唸書呢?」或是「我已經有一定的學歷,找工作也不難,但聽說博碩士起薪比較好,我應不應該繼續唸書呢?」


應該為了學位而唸?


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清楚,但是又有多少人肯真實的面對。

學位還是有好處:走路有風,說話大聲,研究計劃比較好申請。只是,優勢會一直存在?比較好找工作?還是讓你的病人比較多?

在台灣,博碩士真的有夠多。街上招牌掉下來,砸到的博碩士搞不好比大學生還多。教職也是,越來越難申請,價值呢?對醫院的意義應該遠大於對你的意義。(謎之聲:評鑑跟RRC還是看教職啊!)

有人說:「我就是覺得有著博碩士頭銜很屌啊!」那就去唸吧...XD
(小魯之前也是這樣的想法...)


學歷=學力?學歷=能力?


這個問題答案也很清楚。而且現在的社會,能力的價值遠遠大於學歷。

猶記得在面試研究所的時候,某教授問說為什麼我不先唸碩士班?
(她可能是覺得我的底子不夠深,應該從碩士班先唸起。)

但是我那時候沒有說的是,我不認為我的能力會輸碩士班畢業的學生,況且,我大學唸了七年,臨床做了七年,會的東西絕對比一般碩士生多。臨床跟醫學知識更是我最大的本錢,更不用說還在新思惟會了很多雕蟲小技。(這裡這裡

「學歷至上是舊時代的思惟、培養自己的本事才是王道。」


有目的學習,保持熱情。學校能提供學習的氛圍


學校還是有好處的。學校能提供有系統、整理好的知識,更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。你進入這個氛圍中,就會開始學習。教授、研究資源、乃至同學,都是學校能提供的。

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想法,也就是你學習的目的。

在一次謝文憲憲哥的講座中,我有機會請教他對於回學校唸EMBA的想法。

他說:「學習要有目的,看書是最經濟有效的學習方式 ; 學校則是提供了環境,就像你今天來聽演講一樣,你看到前後左右的同學都很專心,認真地融入,你自然就會融入那個環境中,我就是需要這樣的環境。」


「先有目標,才有策略 ; 沒有目標,沒有策略 ; 目標不同,策略不同。」
~ 謝文憲


再強調一次:「學習是有目的。」

先認清自己的目的,再選擇適合的學習模式。更要有熱情,才能持久。


考慮機會成本


機會成本是需要考慮的另一件事。

簡單的說,你因為去唸書而犧牲的東西,就是你的機會成本。以我自己來說,家人相處時光朋友聚會病人照護品質,時間不足無法鑽研新的技術,甚至是影響到既有的研究,都是唸書的機會成本。

去唸研究所一定會有收穫,只是這個收穫值不值得你用這些機會成本去交換?這個我沒有辦法給答案,每個人必須自己去衡量。

唸博士班要多久,五年?七年?還是更久? 你準備好將這個時間成本花在學校了嗎?


跟家人及朋友聊聊


做決定前,先跟家人聊聊,畢竟她們才是你最重要的資產,也是被你的決定影響最大的。

強者我同學完全沒有要不要唸的困擾,因為他老婆直接打他槍。
「不行!孩子太小!你去唸書,誰來帶小孩?」


我比較幸運,太太對這件事是持開放態度。
在決定要不要去學校報到前,我和太座坐了下來。她請我列出唸研究所的優點和缺點,然後再分析給我聽,最後讓我自己做了決定。這樣雙向溝通之後再做決定的過程很好,事後我們還去吃大餐慶祝。(絕對不是因為做了令她滿意的決定。)

當然,和朋友聊聊也是一種方法。再次感謝 David Tai佳瑋學長,以過來人的身份為我解惑,讓我打開心中的結啊!


做出自己心中的選擇


看到這邊,可能會被搞得更混。但是,你自己必須為你的人生做出選擇。

你的中心價值在哪裡?你要過的是怎樣的人生?


「捨不得,是人生最大的敵人。」 
~ 謝文憲

「千萬不要只是覺得「別人說有學位教職比較好」,所以花上五年十年的時間。」
~蔡依橙


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,要有被討厭的勇氣。

勇敢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向,努力的走下去吧。

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

舞台上的簡報驚艷,舞台下的視野磨練。

作者:嘉義長庚 骨科 郭亮增 醫師
寫於2015/01/10 新思惟國際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



SAVD_20150110-516


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上新思惟的課


這一堂課,已經不知道是第幾堂新思惟的課。簡報對於每個醫師來說,可以說是家常便飯,三天一小報,五天一大報,說簡報是新時代醫師必備的基本功也不為過。自己本身是個比較內向的人,對於上台報告這件事情一直有著恐懼(謎之聲:這樣應該去報別堂課吧?)當住院醫師後,雖然自覺得簡報做得還不錯,但是仍有所不滿意,一直想要再更精進簡報的功力。

之前已經上過《科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》,這次從報名開始,一直到上課前,就一直在思考著,到底兩堂課有甚麼差別,對我個人到底有甚麼影響。當然也去參考了強者我同學「王冠欽」的意見。在新思惟網站上瀏覽過去上課的紀錄時,除了驚訝上課後的高滿意度,還看到了另外一個強者我同學「林記賢」的作品:「人類記憶的行李箱很小」。當下就覺得,我一定要來上這堂課,收穫一定很大。


舞台上的簡報驚艷,舞台下的視野磨練。


過去覺得,簡報就是要報得清楚,讓聽眾聽得清楚。但往往做出來的結果,都只是讓自己看得清楚,聽眾很努力但還是不太清楚你在報甚麼。上了這堂課後,才知道「清楚」只是極小的要件,更重要的是要吸引聽眾的興趣,讓他們享受你的表演。

如果說,雙蔡的科學簡報與電子壁報課程是入世的翹楚;勳哥的視覺設計就如同「食神裡中華廚藝學院」般,基本內功的修練,對於簡報這門武藝更形重要。勳哥也示範了甚麼是神人級的簡報,那短短的幾分鐘,真是讓人嘆為觀止。真是錯過一秒都會流淚啊!

互動實作時間,多虧助教蘇公的指導,回答了我的問題,讓我能在最後的比賽,幸運地脫穎而出,得到夢寐以求的大獎。獎品很好,但是設計精美的獎狀才是最讓人感動的!我終於可以不用靠運氣得到獎品了。


和新思惟一起堅持走對的路


最後還是要謝謝新思惟團隊,你們的存在,讓我們這些年輕一輩的醫師,找到了努力的目標與方向,也讓我們更能堅持地向對的路邁進,除了感謝還是感謝。


半年後再翻出來看,想到勳哥即將休息,真是慶幸有上到這堂課。

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

簡報之五力全開工作坊心得

作者:郭亮增




在經歷慘烈的連五天開刀的疲勞轟炸後,正常人只會想要在家舒舒服服的休息的時候,自己卻大老遠跑到台中上所謂的「簡報課」。難道,上完新思惟完整簡報課程之後,還有什麼課值得我學習的,上了之後又有什麼收穫呢?且聽我細細道來。




結論


  1. 簡報就像電影一樣,是需要劇本構思、分鏡場景、畫面設計及演出的。
  2. 五力以目標力、架構力為先頭,內容力、設計力、表達力為後繼。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
  3. 沒有人是天生的上台者,練習是克服緊張的唯一武器。


緣起


我覺得這一切都要從強者推坑王我同學說起。

印象中,我這位大學同學是個靦腆的人,卻也蠻有自己的想法的,跟他混熟了之後相處起來也是滔滔不絕。大學課堂報告的時候,也總是喜歡賣弄著難笑的梗,總之,他絕對不是一個有舞台魅力的人。

可是最近我發現,自從跑去上了一堆不知名的課之後,他變了,變得瞬間進化了。好奇心使然,開始暗地追蹤他上了什麼課程,然後也開始跟進。

小花老師的簡報課,是他成長的一個足跡。現在,更是我成長的另一個足跡。


簡報五力


老師將簡報必要的條件,分成了五種東方神秘力量。




  1. 目標力:確認對象目標,目標對象,投其所「利」,擬定作戰策略。
  2. 結構力:針對目標對象,擬定簡報架構。發想、分類、排序、強調。(便利貼是個好方法)
  3. 內容力:重點內容的強化。設計亮點。利用對比、比喻、數據、體驗,讓目標聽眾進入你設計好的腳本中。
  4. 設計力:讓人看得清楚舒服。
  5. 表達力:劇本法。反覆練習是克服緊張的唯一辦法。

對我來說,上過新思惟簡報課程,成就了設計力的部分。聽過福哥的新書發表會,讓我知道目標力的重要。看過<上台的技術>,其實以上五力都有提到。小花老師提出這五力,將我腦海的知識,又再次提綱挈領的強化了一次。


特別來賓


一早到教室,就看到熟面孔,這不就是我來這邊的源頭之一嗎?沒錯,他就是王冠欽醫師。原來,他是來向大家示範怎麼做好一場簡報。(也是來為新思惟XTainan預演的) 他的講題是「旅行ABC」,內容向大家分享他去南美和南極的故事。
  • :Action (行動)
  • :Border (窠臼)
  • :Choice (選擇)
ABC是他去的國家,也是他這場旅行的起源與所得。

「有行動力,做出選擇,才能突破窠臼,成就更美好的自己。」

我覺得簡報很重要,對醫生來說更是,我想要變更強,所以在連續值班後,還是跑來上這個課,這就是人生啊!!


團隊合作



團隊合作是本日的另一個亮點。透過開始的小遊戲,自我介紹,讓各組組員彼此認識 ; 透過分組競賽,小組討論,努力爭取積分換獎品,讓大家更專心於課堂上,也讓大家凝聚在一起,成了好朋友。最後,靠著組長的英明領導,及小組員的通力合作,我們也得到了第一名,獲得獎品,結束這收穫滿滿的一天。



後記


隔天禮拜一,是大外科死亡病例討論會。當著眾多大老的面前,我用著新思惟的簡報法,再加上小花老師提醒的融入比喻和故事強調,順利的報完。雖然反應很兩極,但至少這是個好的開始。

6/28, 8/29, 9/19 我們再見。